2020年时,伽马数据发布的《2019-2020中国游戏市场企业研发竞争力报告》显示,在2019末日/废土题材游戏流水增长率高达303.9%,在一众主流题材中拔得头筹。
事实上,如果对2019年的市场动向进行复盘,我们会惊讶的发现,末日/废土游戏在2019年的爆发,其实并非源于该题材游戏数量的高增,而是单一爆款的强势带动,这款产品就是网易于2018年末推出的《明日之后》。
过去5年间,《明日之后》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、爆发力无疑令人咂舌。
在2018年公测之初,《明日之后》就迅速登顶iOS免费榜,同时拿下了畅销榜TOP5,此后几年里,伴随着每一次赛季大版本的推出,庞大的用户群体又都会被焕活,一次又一次将其送回iOS畅销榜TOP10内。
而就在2月16日,《明日之后》官方正式宣布游戏解锁了“累计2亿玩家”的成就。
从5年长红,到沉淀2亿玩家,很显然,时至今日,当我们重新审视《明日之后》时,已不能将其当做一款普通的游戏单品来看待了。
不仅是因为《明日之后》日益稳固的赛道头部地位,更重要的是,就像《率土之滨》依托“赛季制地缘战略”开创了「率土like」这一细分品类一样,《明日之后》也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,在“废土生存”这一领域孕育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内容框架——「明日like」。
此番,在《明日之后》达成两亿玩家的“小目标”后,认为也是时候来定义一下「明日like」了。
依托单人、多人玩法双循环,营造真实自由的末日生存体验
在拆解「明日like」内容框架特色前,首先需要知道的是,“废土生存”游戏到底有何魅力让玩家们趋之若鹜?
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曾指出,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,这五大需求可以说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基因里,亦是人类社会发展绵延至今的原始驱动力。
而“废土生存”游戏之所以能够带给玩家紧张、刺激等情绪刺激,核心原因就是在末世背景下,人类的每一种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,尤其是在下层的生理、安全需求陷入“供需矛盾”后,玩家将感受到极大生存压力,进而受本能驱动去解决这些问题,而每一个问题解决,又将带给玩家极高的成就感。
因此不难理解,优秀的生存游戏,能够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的满足玩家的各项需求,最终让玩家在各阶段都能获得成就感,不断实现自我价值。
在看来,《明日之后》之所以能成为“废土生存”手游的扛鼎者,就是因为其通过玩法设计构建了单人、多人两套循环机制,自下而上的长期迎合了玩家的需求,这也成为了「明日like」的根基所在。
单人循环:倡导“劳动创造价值”,构建资源流转完善闭环
当你手无寸铁的置身于一个危机四伏、感染者横行的废土世界时,你的首要目标会是什么?
很显然,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,尽力“活下去”。
这对应的其实正是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,观察「明日-like」的相关设计,其实不难发现,玩家自踏入这片土地开始,就始终在收集、整合、利用资源的本能目标驱使下,沿着“采集——制造——战斗——建造”这套玩法闭环体验游戏。
如果代入玩家视角,他们在《明日之后》中渡过的就是这样一场求生之旅:
今天是我进入《明日之后》世界的第一天,手无寸铁的我,一度在开发区被感染者们追得抱头鼠窜,只能在白天偷溜到秋日森林,拿起我的斧子与镐头,焦虑地采集着树木、石头、麻等资源,再随手采摘几个浆果,只为保证自己不被饿死。
在“苟活”数日并积累一定资源后,我看着满是缺口的斧头,开始摸索着制作一些工具和武器,用来应对复杂的末日环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重新制作斧头后,我还做出了第一把弓箭,这使我能在通过打猎获取肉类之余,还有了些许防身能力。
这一天,在夜幕降临后,我搭了一个小篝火,在取暖的同时还吃上了热乎乎的食物,不禁泪流满面。
随时间推移,我对制造的理解愈发深入,我陆续做出了枪械、装备、药品,只为在面对无处不在的感染者时,能够有与之一战的能力。渐渐的,我看着越来越多感染者倒在我面前,我也从他们身上或根据地搜刮出了不少稀罕玩意儿。
至此,“生存”于我而言已是易事,我开始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为了更平稳的在这片废土世界长久生活下去,我开始寻找合适的土地,利用日常积累的资源和日益娴熟的制造经验,一步步规划与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。
在建筑落成的那一刻,我感慨万千,因为这是不仅是我劳动心血的结晶,更是一个能确保我生存安全的重要“堡垒”。
透过对玩家主观视角体验的还原,其实不难发现,在《明日之后》中,“采集——制造——战斗——建造”这一玩法闭环,自然地支撑起了各项资源的流转,也构成了“单人循环”的根本逻辑。
在看来,这套“单人循环”机制本质上传导给玩家是“劳动创造价值”这一思想,多样化的“劳动行为”促进了资源循环,也为各玩法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链接,由此玩家也能以一种与现实逻辑相契合的形式,一步步感受到高度拟真的废土生存乐趣。
同时,与传统生存游戏通过数值、战力去呈现角色成长、解锁更多玩法不同的是,在搭建起这套玩法闭环后,玩家拥有的一切都是各种“劳动行为”的反馈,这不仅摆脱了“数值驱动”带来的束缚感、重复感,还弱化了玩家间的阶级分层,夯实了用户生态。
因为每名玩家都深知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只要努力劳动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,玩家也能如现实一般自由选择生存、成长、发展的方式,在高度开放的游戏环境中,享受到更强的沉浸感。
多人循环:以“社交”为切口,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
在解决个人温饱,并且享有稳定的生活后,处于马斯洛理论中上层的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就涌现,它们将驱使玩家寻找幸存者同伴,并在与他们的相处中,通过释放个人价值以求赢得尊重与喜爱——相比单机游戏的无的放矢,不得不说,作为一款多人在线手游的《明日之后》,恰恰是这两大需求的优质载体。
基于这一逻辑,观察《明日之后》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,其沿袭着“劳动创造价值”这一核心思路,以“社交”为切入点,将个体玩家间的资源流转链路进行了串联,整体围绕“资源分配”与“资源共享”进行发散,最终打造出了一套“多人循环”机制,在补足单人玩法的同时,也创造了独有的游戏生态。
身处末世中,每一种资源、生活技能对人类的生存来说都弥足珍贵,然而个体力量终究是单薄的,没有人有精力收集所有珍稀资源,也没有人有能力精通一切技艺,因此联合其他玩家报团取暖,并通过合理的“资源分配”规则各取所需,才能保证长久的生存。
这是大众认知中的“末日生存法则”,亦是《明日之后》中“多人循环”机制的着力点,那么重新落回玩家第一视角来看,他们又是怎样从孑然一身到好友成群,并且在社交过程中巧妙实现“多人资源流转”的呢?
在进入这片废土世界数十天后,我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,过上了能保证基本温饱的平静生活,但身处这偌大的世界中,总是孤身一人难免有些寂寞,因此我踏上了前往“快乐101”的道路——听说在那里,有无数个与我一样的末日幸存者建立“营地”抱团取暖,我也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,同时选择了“伐木工”这一采集专精职业的我,也希望用珍稀的木材,去跟选择了护甲工、建造师等其他职业的人类交换资源。
想起在明日赚到的第一桶金,当年还是一个采麻工,每天都蹲在海岛附近等红麻刷新,枪械工需求大的时候,一天还能卖个好几万,现在已经发家致富盖好别墅了
作为一名护甲工第一次日入几千金条,就是解锁皮革半成品的时候。那时候许多装备都需要皮革,皮革吨多少都不愁卖,所以我会趁原材料价格低的时候大量购入!平平无奇赚钱小能手一枚。
不难看出,在《明日之后》之中,每个玩家都可依托职业特性,产出他人难以获得的稀缺资源,再进一步通过与他人交易实现“资源置换与再分配”,这不仅帮助《明日之后》打通了从“单人资源流转”到“多人资源流转”的路径,更凸显出了每名玩家、不同职业的独特性,并且长此以往持续强化玩家对“劳动价值”的正向感知。
正如多年来各类末日题材艺术作品中描绘的那样——在末日大环境下,有用的人才能“活下去”。
这是「明日like」“多人循环”的核心,亦是满足玩家“尊重需求”的合理方式。
除此之外,“营地”的存在,既为玩家间建立社交联系提供了纽带,也为“资源共享”搭建了一个平台,可以说是资源效率提升的集体化形态。
其中,将“资源共享”诠释的最为突出的,应该就是“合居”系统了。
在快乐101加入“营地”后,我结识到了不少小伙伴,其中有一个名叫“小青”的女孩与我来往最为密切。
我们在清晨前往秋日森林,肩并肩远眺朝阳冉冉升起;我们在雨夜的小木屋搭起一个篝火,依偎取暖;我们在狂风肆虐的沙石堡,采摘大大的西瓜,在背风处嬉笑着分食品尝……
朝夕相处使我们感情日益升温,某一天,我和你提出了想共建一座大房子“合居”,你笑着答应了。我们一同设计蓝图,一同畅想未来,在房屋落成后,我们同吃、同住、资源同享,我们都互相认定对方是这个废土世界中,最重要的“舍友”。
认为,像这样极为深度的社交联系,一方面可以说是幸存者在末日中守望相助的最好体现,进一步赋能了游戏的真实感;另一方面,这也最大化的满足了玩家的“社交需求”,并且随着玩家间的情感羁绊日益牢靠,《明日之后》的用户生态、社交生态也愈发有活力,肉眼可见的,就有不少玩家都在微博、网易大神等社媒,回忆与好友合居的点点滴滴,或是展示原创“双人建筑”,对外输出了大量高质量的UGC内容。
不止于此,随着游戏进程的深入,“营地”衍生出的多人社交乐趣,也随着资源的多元化运用越来越清晰,例如玩家们可以利用资源开展“基建工程”,不论是修建贯穿地图的马路与桥梁,还是建造滑索帮助陌生幸存者跨越障碍险阻,都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利用资源改造世界、便利他人,各式各样的有趣基建也长期在社媒上被玩家拿来分享与讨论。
在完善的“多人循环”支撑下,《明日之后》让每位玩家都在社交中赢得了尊重,而当这一一系列需求都得到满足后,《明日之后》屡屡出圈的“美剧式”版本迭代设计,不仅持续带给了玩家“常玩常新”的新颖生存体验,更是将目标指向了马斯洛理论的顶层需求——自我实现。
过去5年里,每一次的大版本更新,《明日之后》总能引领全服玩家积极参与其中,为人类火种的存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“重返城市”资料片,人类在莱文市大门打响城市收复战;“大迁徙”资料片,人类齐心协力修复铁路;“火山爆发”资料片,人类携手对抗自然灾害,守护家园……
回过头来看,一个又一个专属于《明日之后》全体玩家的“生存大事件”得以被缔造,每位玩家也都在改变世界、重塑人类命运的过程中,实现了“自我价值”的释放与升华。
并且最难能可贵的是,“美剧式”的更新节奏,从根本上保证了《明日之后》帮助玩家“自我实现”的无限可能性,因为其在未来仍可以持续拓宽玩家谋求“自我实现”的空间,使产品本身永葆活力。
结语
种种迹象表明,在《明日之后》历时五年的探索后,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,打造的一套以单人、多人玩法双循环为核心的成熟框架已确立,这也是如今眼中的「明日like」的雏形,足以供大量“废土生存”赛道的后来者借鉴参考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若想复制《明日之后》的长线成功,只是刻板的套用「明日like」设计理念并不可取,诸多细节的准确把控才是关键。
例如既往生存游戏常常陷入的误区,就是将一切成果都转化为战力去呈现,这会极大削弱游戏的真实感;在设计“采集——制造——战斗——建造”这套单人循环时,不能忽略在它们间建立紧密联系,因为倘若它们各自为战的话,最根本的“资源流转”逻辑将无法成立;还有诸如职业系统的设计,“各司其职”的重要性应得到凸显,玩家间资源交易的路径也需打通,否则资源分配与共享也将为空中楼阁……
作为“废土生存”手游赛道的开拓者,同时也是「明日like」内容框架的创造者,此番“突破2亿玩家”虽是《明日之后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但其上限肯定还远不止于此。
相信在未来,《明日之后》还能在内容迭代的过程中释放更多长尾潜力,并且继续将「明日like」打磨得更加完善,带动越来越多「明日like」新品的出现,为“废土生存”赛道注入更多活力。
原文: